查看原文
其他

中德高层接连对话,未来中德关系走向会如何?丨北京观察

何王子彧 直新闻 2022-04-23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1月20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同德国新任外长贝尔伯克举行视频会晤,这是德国新政府上任后,两国外长的首次接触。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德国新政府上任还不到两个月,中德外长此次视频会晤无疑是及时向外传递出中德双方务实推动双边关系的积极信号。


在此之前,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已先后分别同德国总理朔尔茨通话。中德双方一致同意从战略高度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不断充实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深化扩大务实合作。


在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为中德双边关系定调之后,外长层级的交流便是落实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从工作层面、务实操作层面去推动中德关系的发展。


中德外长首次接触,为何“人权”成为关注点之一?


外交部的消息稿中有一点值得注意。


消息稿显示,此次中德双方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就人权、民主等议题进行平等对话,增进相互了解,不搞“麦克风外交”。



在昨天(21日)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发言人赵立坚进一步提及,在谈到人权问题时,王毅国务委员强调,尊重和促进人权已写入中国宪法,成为党和国家的共同意志。人民利益至上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心,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最广泛支持的原因所在。在保障和发展人权上,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也为人类的人权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我们一贯认为,促进人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方愿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同各国分享经验,共同进步,坚决反对把人权问题政治化,坚决反对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此前,有观察认为,德国新政府主政以后,中德关系出现“走偏”迹象。尤其是贝尔伯克,打着所谓“人权”的旗号,主张推动对华采取“强硬立场”,包括谋求让欧盟禁止从中国进口所谓“强迫劳动”产品等。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超对深圳卫视直新闻指出,过去在默克尔任内时,德国其实也十分关注所谓“人权”等议题。但默克尔任内的处理方式,一般是在“幕后”谈分歧,不会将其公之于众。


李超进一步指出,包括贝尔伯克在内的一批德国新生代政治人物的风格与默克尔时期有所不同。他们与中国打交道的经验仍较为匮乏,此外由于从小接受“新自由主义”的政治洗礼,使得他们常会戴“有色眼镜”去看对华、对俄关系等。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觉得德国现政府提‘价值观’外交,提‘人权’问题并不奇怪,也可以预料。”李超表示。


而此次外长通话中, 中德“双方在相互尊重基础上”,“进行平等对话”,反映出中方一贯坚持强调的原则,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化解分歧。


在李超看来,贝尔伯克就任外长后,其言行趋于谨慎。虽然在公开场合,她还是会强调“制度性对手”亦或“人权”问题,但总体而言,其表态仍偏向谨慎,不会采用刺激性言语。


需要指出的是,现下德国新生代政治人物仍需要一定过程去熟悉对华事务及对华决策。在这段过程中,可能不时还会出现一些同默克尔时代不太一样的表态,或者是一些刺激性措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不断的加深以及对外交事务经验的积累,未来中德关系向好面很大。


“三党联盟”如何影响中德关系?


不得不提的是,德国新政府由“中左翼”的社民党、“环保主义至上”的绿党以及信奉“自由主义”的自民党构成。这也是“二战”以来,德国首次出现三党执政联盟。三党执政即意味着存在内部协调问题,这也给中德关系带来变数与挑战。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较为有利便是社民党是其中最大党。李超认为,在社民党籍总理朔尔茨的主导下,德国政府对华应仍持以务实为主的立场。但由于另外两党在竞选过程中就对华持有偏见,常有较为强硬的负面表态,因此现在二者由反对党变为执政党后,不可避免会对中德关系产生一些冲击。


下一步则是需要观察绿党和自民党会对中德关系会造成怎样的冲击。从目前来看,李超认为这一情况基本可控。


深圳卫视直新闻注意到,此次德国组阁协议长达177页(2018年的则是175页),“中国(China/Chinese)”在协议中直接出现了14次,相较于2018年组阁时期的6次,翻了一倍有余,凸显了新政府对华重视程度。与此同时,外界也指出此次组阁协议对华表态较以往而言也更加强硬。李超分析称,组阁协议不会完全落实到行动,更多是政策宣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绿党自称是外交政策的制定者,但德国一贯的传统便是重要大国关系由总理府来制定原则及政策,外交部负责执行。


中德未来走向会如何?



今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在此次中德外长会晤中,王毅表示,中德关系坚韧稳定,合作是最好写照。


过去5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800倍。去年,双边贸易额克服疫情影响再创历史新高,充分印证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和经贸关系的韧性。


“我们欢迎德国企业扩大在华投资,同时希望德方秉持公平公正原则,排除外部干扰,为中国企业赴德投资兴业提供良好营商环境。”王毅表示。


在此前(1月17日)的中德总理通话中,李克强表示,在德的2000多家中国企业和在华的7000多家德国企业是两国合作的“生力军”,中德两国政府要致力于为这些企业投资兴业营造公平、非歧视的良好环境。也希望德方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中方企业。


不难看出,经贸是中德合作的要点之一。


据德国《商报》此前报道,贝尔伯克曾扬言,德国和欧洲应该收紧对华贸易政策,同时还要提高关税。德国西门子公司总裁兼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博乐仁便向贝尔伯克发出“警告”,称德国不要与中国搞对抗,而是应该对中国采取“尊重的态度”。


他认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错误”,是无法通过对抗性外交政策来解决的,如果对华实施“贸易禁令”,可能导致德国无法从中国购买太阳能电池等许多产品,造成德国的能源转型被迫停止。


李超指出,德国的经济界、企业界一直是有助于维持中德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尽管新政府上台后释放了一些对华强硬信号,但是德国企业界仍相对务实。


“下一阶段如果要稳定中德关系的话,我觉得德国的企业界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力量。”李超说道。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中德合作要点之一。绿党因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是其立党之本,在成为执政党后就此提出了多个激进主张。然而,德国如若想要达成目标,必然需要加大全球合作,其中当然少不了与中国的合作。


进入后默克尔时代的德国,如今正经历“渐进式”的外交调整转型过程,其维持着传统外交路线的“平衡稳健”。在李超看来,未来中德关系不会发生逆转,但小的波动不可避免。因为一个原先长期在野的政党突然变成了执政党,它的身份转变、认知转变以及经验积累,都需要过程。在这一段时间内,发生波动甚至发生局部性冲突都有可能性,中方对此需要有所预案。


此外,仍需要观察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在中欧关系整体向好、中美“对抗”减缓的情况下,中德关系一定会更加向好。


正如王毅在中德外长会晤中所言,中德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国家,也是中欧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如果中欧关系整体向好,中美对抗能有所减缓,那么中德关系也有望更加向好。


作者丨何王子彧,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